当前位置:中国厦门网 » 产 业 » 金融 » 正文

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以金融“活水”浇灌“科创森林”繁茂成长

2025-08-27 10:47:38 来源:和讯网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置于“五篇大文章”首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凸显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积极响应,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主动融入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金融“活水”滋养鹭岛“科创森林”。截至2025年7月末,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近62亿元。

优化机制,激发科技金融动能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将科技金融纳入综合绩效考评,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方向。一方面,实施差异化审批权限和内部资金转移优惠定价,制定科技型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和专项激励政策,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并组建懂科技、懂产业、懂金融的复合型金融服务队伍,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与总行“产业专业化”工作同频共振,年初启动产业专业化3.0策略研究和业务推进,选定软件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7个与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的重点产业方向,深入研究产业赛道政策、产业链、市场空间和关键风险点,为科技型企业精准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截至2025年7月末,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累计新投放产业专业化贷款超245亿元,产业专业化贷款余额近305亿元。

丰富服务,赋能科技企业创新

科技型企业的金融需求具有专业要求高、阶段差异大、高风险高回报、时效性强,以及赛道多、链条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积极应对,先后与海沧区、同安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深度参与厦门市“财政+金融”3.0政策升级工作,推出30亿元增信基金贷款优惠定价额度,扩大科技创新增信子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等惠企政策覆盖面。

同时,运用“财政+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质量增信融资、新质贷等政策,满足科技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生产、用工、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此外,推广银企直联、资金监管、分离式保函、供应链金融、国行e企盈等交易银行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型企业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以厦门市首家引进的集成电路封测制造企业T公司为例,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运用“财政+金融”政策,为企业提供4.37亿元信用类项目贷款额度,用于生产线建设。该笔贷款经财政贴息后,企业融资成本低至2%,未来五年可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超4000万元。

跨境联动,护航科技企业出海

随着中资企业全球化经营深入推进和外贸外资属性不断增强,科技型企业在跨境结算、跨境投资、跨境融资等方面存在金融服务需求。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充分发挥厦门国际银行“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战略布局优势,协同厦门国际银行附属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产品“走出去”和资本“引进来”。同时,运用“商行+投行”思维和附属机构多牌照服务优势,通过投贷联动、双Q基金、资管、证券等金融服务,满足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多元化需求。

以厦门本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子公司E公司为例,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获悉企业有股票质押融资需求后,与厦门国际银行附属机构发挥联动优势,以企业母公司完成在港上市为放款前提,上市后以E公司持有的限售股股票质押为增信,通过附属机构向企业发放股票质押贷款2.4亿元,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企业的境外资金需求。

未来,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分行将继续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为厦门市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提供更具活力的金融解决方案,广引科技金融“活水”,为厦门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推动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厦门快递行业明确最低工资标准

近日,厦门市快递行业第二届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在市总工会召开。市总工会、市邮管局相关负责人和协商代表、企业职工代表共70余人参与会议,共同推进行业民主管理,为万余名快递从业者权益保障按下“加速键”。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成...【详细】

台海网热点2025/09/01

“南平—厦门港”海铁联运“一单制”专列首发

8月27日,一列装载着洋红色集装箱的海铁联运专列驶入厦门多式联运港站。这批来自南平的木质工艺产品将依托厦门港密集的外贸航线发往东南亚。至此,“南平—厦门港”海铁联运“一单制”专列首发,海铁联运“一单制”模式在闽北区域...【详细】

中国水运报厦门2025/09/01

厦门今秋有39所新学校投用,孩子们直叹 “太漂亮了”

对于校园焕新后的教育探索,湖滨中学校长吴伟华同样有着清晰的规划,他最期待的,便是借助新校园的硬件优势,推动数字化赋能教育的新尝试。“比如新建成的智慧美术教室,学生能通过三维模型生成技术,解锁更丰富的创作思路;智慧体育...【详细】

厦门日报厦门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