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针对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海上安全运输指南出炉后,破解企业发展痛点,为企业节省8000美元/箱的成本。(本组图/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 提供)
“跨境一锁”通关模式有效压缩物流成本和运输通关时长。
当自贸试验的开放基因与效能革命的创新理念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厦门自贸片区用一组亮眼数据给出了答案:以全市仅2.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12.4%的GDP和35.5%的外贸进出口。
近年来,随着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与拓展,一系列改革举措与制度创新在厦门自贸片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前沿探索,到“一单制”“跨境一锁”等首创性改革突破;从打通数据壁垒的“单一窗口”到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的专项行动;从填补锂电池储能集装箱在国际海运规则方面的部分制度空白,到让数据“跑腿”替代企业“跑路”的数字变革,这片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热土,正以效能建设为支点,撬动改革开放的创新基因,不断刷新政府对企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新高度,驱动片区迈向更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制度创新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清晨,一艘载有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货轮从厦门港启航,凭借全国首创的《厦门港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这批货物不仅简化了繁琐的检测流程,更将为企业节省8000美元/箱的成本;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刚提交的航空货运订单已实现“秒级”通关——这正是厦门自贸片区效能建设的生动缩影。
创新需要方法,改革需要路径。厦门自贸片区聚焦重点领域、紧扣关键环节,制定《创新试验任务清单》,并建立督办台账,发挥督查督办“助推器”作用,强化季度性跟踪、分析,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厦门自贸片区制定《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发展状况专项考评指标考评办法》,发挥市自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争取制度创新的成果获得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激发了市自贸办成员单位创新活力,凝聚改革创新合力,提高厦门自贸片区改革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展现了效能建设带来的改革“乘数效应”。
以效能建设为引擎,厦门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632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53项;31项“厦门经验”获国务院向全国推广;5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4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家发改委、中央台办向全国推广。
产业赋能 破解企业发展痛点
对台出口的跨境电商退货包裹抵达厦门,却在退货时遭遇“拦路虎”?曾经,“跨关区退货难”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而在厦门自贸片区,一场以效能提升为核心的改革,正在改写这个场景。
今年4月,一批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跨境电商退货包裹进入厦门自贸片区海沧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海关人员随即依法实施查验并放行。这意味着厦门口岸正式打通对台出口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通道。
将效能建设深度融入营商环境优化,用改革的办法、改革的思维、改革的路径,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以跨境电商为例,除了创新落地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试点外,厦门自贸片区在全国首批试点跨境电商进口保函电子化改革,让企业彻底告别银行、海关“两头跑”“多次跑”的问题。
更令人瞩目的是,厦门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环球供应链与离岸贸易金融服务平台”,以科技服务离岸贸易背景真实性核验,并助力企业离岸转手买卖印花税免征的精准申报,破解外汇结算和免税风控难题,推动了离岸贸易外汇结算便利化和税制改革,为国家离岸贸易创新提供了“厦门样本”。
片区创新推出“6个一”机制,创新打造22个重点平台——通过一个牵头单位统筹、一个运营主体负责、一个建设方案引领、一个展示平台呈现、一批招商项目落地和一系列精准政策扶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从“退货难”到“放心卖”,从“跑断腿”到“一键办”,厦门自贸片区正以实实在在的效能提升,让企业轻装上阵、让“厦门制造”畅行全球。
最新数据显示,厦门自贸片区已成功打造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第三方航空维修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二手飞机租赁集聚区和第四大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全国最大的毛燕进口基地和燕窝产业集群;做强特色私募基金和自贸国际基金港,基金规模占厦门总量的1/3以上;获批全国唯一的集成电路保税研发试点等。
服务升级 跑出自贸加速度
“要是在以前,这批从厦门港发往美国的3200套卫浴产品,光填单、跑海关就得花大半天,遇上单据信息对不上,还得来回补材料,大概率赶不上当天的船期。滞港一天,企业就得损失一大笔费用。”昨日下午,厦门申悦关务科技集团公司经理刘华德坐在办公室里,打开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输入提单号、报关金额、船舶等信息,上传电子单据后点击提交。不到一分钟,屏幕上就弹出“海关已放行”的提示。他对着系统界面感慨:“这速度哪是通关,简直像坐上了火箭!”
刘华德的感叹,正是厦门自贸片区效能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厦门自贸片区以效能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智办”跃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坚持“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的建设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治理效能,为纷繁复杂的口岸业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服务永不止步。如今,片区探索“单一窗口+”服务模式,全国首创“单一窗口+航空物流”模式,打通航空物流全链条数据壁垒,进口货物作业效率提升90%,出口货代外勤工作量减少70%,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2000万元。数字口岸平台,整合了海关、港口、场站、物流等部门数据,实现舱单、报关、集装箱等环节无缝衔接,提升作业效率50%,年节约成本高达1.5亿元。
在降本增效方面,片区打出“组合拳”:实施货物港务费、引航费降费优惠,每年为企业减负超1亿元;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运输周转时间缩短近1/3,物流成本降低近10%。推动厦门-香港“跨境一锁”通关模式,压缩物流成本28%,缩短通关时间30%,让跨境贸易“快起来、省下来”。
审批服务更是“减”出新风向:落地“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事项、率先全市开展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试点和搭建集群注册信息系统等减时间、减跑动、减材料、减环节的举措,切实降低时间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设海事、水运、船检联合办证平台和跨部门联动机制,率先全国首创船舶“不停运办证”模式,打破行政审批壁垒,实现转籍船舶新旧证书更换“无缝衔接”,办证时间从原先28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工作日,符合条件的最快可当日办结。
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从“多头办理”到“单一窗口”,厦门自贸片区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举措,让企业真切感受到“自贸速度”和“自贸温度”。
这八项措施分别为设置投洽会人员通关“专用通道”、提供“外语志愿组”前置服务、提供境外人士快捷通关“移动式”采集备案服务、提供240小时临时入境许可“一站式”服务、推广外国人入境卡线上填报自助打印、设立AI智能通关服务...【详细】
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将于9月16至17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工信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朱科儿5日在福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目前,有来自34个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代表确认参...【详细】
记者昨日从厦门市交通局桥隧中心获悉,该中心对成功大道隧道群、金山寨隧道、曾山隧道、狐尾山隧道、东渡隧道等16座隧道开展定期检查工作。此次定检突破性地采用了公路隧道快速检测系统。隧道快速检测系统可在高速行驶中(80km...【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