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跨岛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和受益者,集美区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图为集美新城。
砥砺奋进开新局,凝心聚力谱新篇。一年来,集美区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统领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和贯穿各项工作的鲜明主线,紧密结合省委关于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的部署要求及市委“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专项行动安排,持续抓创新、强产业、促改革、惠民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集美实践”再迈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科创赋能新赛道
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殷殷嘱托如浩荡东风,指引集美以更高站位锚定航向、更实举措攻坚创新。一年来,集美区聚焦“五创五美”和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赛道深耕细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在低空经济、新能源商用车、美妆、影视等领域培育出一批标杆企业,产业活力持续迸发,创新动能加速涌现。
全球垂直轴微风发电领域领跑者玄风科技、农业机器人科创领军企业中科原动力、国内领先的4D成像雷达感知方案研发企业赛恩领动、国内唯一覆盖全制式卫星通信技术的芯片供应商智联安等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近期落户集美;国内空天信息领域领军企业中科星图、有“重卡界特斯拉”之称的速豹科技在集美打造区域总部或总部,并以集美为中心加快布局出海业务……一个个鲜活的项目案例不仅勾勒出区域产业升级的清晰脉络,更成为集美打造“科技创新之城”的生动注脚。
今年初,出台《集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暂行)》,推出38条精准扶持政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数据显示,今年来集美区新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2家。专精特新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厦钨二期)、空天产业园等7个重点产业园区正加快谋划、建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资本赋能”的创新生态。
以“耐心资本”陪伴企业创新,杏林湾基金聚集区规模效应持续凸显、管理规模已达2700亿元,区产业投资基金参股基金规模超825亿元,基金实力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县域首位,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基金矩阵”。
环绕碧波荡漾的杏林湾畔,一条要素集聚、协同高效的政产学研融合“科创带”正加速崛起。这里坐拥1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10余万名在校师生,更拥有75个国家级、10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形成了覆盖多领域的人才储备、教育资源与研发实力“蓄水池”,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与智力支撑。以“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主体”为核心逻辑,集美区不仅牵头打造“高校技术产业联盟”,更推动组建21个跨领域、跨主体的“创新发展共同体”,今年来,已通过共同体促成43项校企合作项目签约,推动114项科研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让“科创带”真正成为校地资源对接的“桥梁”、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城乡融合焕新颜
去年10月,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作为“跨岛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和受益者,一年来,集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脚步、持续推进城中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推动9个试点村提升整治、引导11个已完成改造的城中村进一步“精雕细琢”,实现“城中村”到“城中景”的焕新蝶变。
集美街道创新打造出租屋“大众点评”体系,在全市率先出台出租屋星级管理认定实施方案,破解自建房公寓管理难、信息不透明等痛点;后溪镇城内社依托毗邻软件园三期的区位优势,盘活闲置古厝、厂房及边角空间,建成青年公寓并配套新建篮球场与停车位;灌口铁山社区以城中村治理为抓手,打好“留、改、拆”组合拳,将闲置菜地改造为趣味田园,把村小组旧仓库活化成长者食堂……通过空间赋能与服务升级双轮驱动,不少城中村实现从“物理改造”到“社区活化”的质变,城乡宜居水平和产业承载力显著提升。
从城中村的“外在”焕新到实现深层次产业“里子”突破,集美以村集体发展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村集体自筹自建、财政垫资国企代建村集体回购、“村集体+央企”合作等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通过产业资源导入,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家底”,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的长期红利。据了解,目前集美区已建成村集体发展用地项目19个、在建项目9个,全区在营在建的村集体发展用地项目均居全市首位,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可复制的新路径。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多场“厦乡趣”特色活动精彩亮相,成功串联起岩内、李林、田头等乡村旅游路线,以文旅增长撬动乡村振兴活力。集美区充分盘活乡村生态禀赋,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单位参与协作,成功打造出一批兼具乡土特色与体验感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据统计,今年来集美区“引客下乡”已吸引超70万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不仅为乡村注入经济活力,更构建起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势互补的新通道。
以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集美区深学笃行“厦门实践”经验,持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全域开展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建设。空气质量优良率99.6%,排名全市各区第一;杏林湾等全区水质监测断面稳定达标,水土保持率达95%,以高品质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开放融合拓新局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集美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依托嘉庚故里、百年学村、侨台资源等优势,持续推动对外开放提质增效,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国际合作“出海桥头堡”,助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今年投洽会期间,集美区接连举办5场出海专场对接会,涵盖中东、拉美、东南亚、中东欧等热门新兴市场,多维度赋能本地企业拓展全球市场、链接全球资源。
“面朝大海”的集美深度链接国际资源,率先成立了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机构“集美国际合作中心”,并出台了全市首个区级国际合作专项服务政策,与新加坡、阿联酋、英国等国家的91家机构、商协会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智御维科、懿礼思诚等65家企业总部落地,为宫芙美妆、浪潮集团、网宿科技等29家国内企业链接海外资源,还组建了化妆品、家居建材、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出海联盟,依托全球嘉庚系学校联谊活动设立“诚毅发展基金”,不断扩大集美的“朋友圈”,实现“集美服务,通达全球”。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行政区和全省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集美区持续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积极拓展省级县域集成改革成果,助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设立全市首个区级增信基金,出台升级版《集美区增信基金实施方案》,加大对台企的金融支持力度;成立全国首个台企上市服务联盟,为台企提供上市培育辅导和行政审批“打包”办理等上市“一条龙”贴心服务;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务服务台胞台企“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实现台胞就业、创业、就医、入学等诸多事项“一表申请、一站受理、一次办结”;整合涉台司法服务,设立全市首个“台青律师服务站”;连续9年举办“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集美区两岸研学体验营,为两岸青少年构筑交流对话、增进了解的平台……与台商台胞台青同频共振,不少“集美举措”成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典范,不断拓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让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近。
数说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
一年来,统筹推动全区1442个党组织开展学习研讨,开展“集美讲堂”、“青年说”微宣讲等学习宣传活动,分期分批开展党员干部轮训,把总书记对厦门的关怀传达到全区每一个党组织,传递给每一名党员。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64亿元,同比增长6%,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45.6亿元,同比增长5.4%,2025年1—8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9.4亿元,同比增长46.2%,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旅游市场持续复苏,2025年1—9月共接待游客2147.2万人次,同比增长3.2%;限上餐饮企业营收完成8.06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深化改革攻坚突破
落地实施全市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0项,深入谋划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推出建立完善增信基金、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等14项具有集美特色的改革项目。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组织“春风行动”等促就业服务活动43场次,提供岗位7.8万个次。在岛外各区中率先探索“一张床”政策,为来厦求职和见习实习大学生提供住宿保障,累计入住761人次。建成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灌口中学)灌南校区高中部等,改扩建马銮湾新城蔡林学校,新增学位共4800个。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正式启用。3家长者食堂完成适老化改造,开展助餐服务约6.05万人次。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增至102家,总托位5232个,实现每千人口托位数4.75个。
城乡融合加快推进
提升整治9个城中村治理试点村,策划生成89个治理项目,拆除违建251处,清理腾挪4.34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引导11个已完成改造的城中村进一步提升完善。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3条,新增停车泊位2746个,对新城12条主干道实施市容市貌提升工程,新增或改造提升园林绿地50.85公顷。
党的建设走深走实
创新“五元主体”挂钩帮扶共建机制,签订帮扶攻坚“一村一策”21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升级优化“聚贤集美”人才计划3.0,涉及7个方面29条人才政策,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持续激活“两企三新”党建引擎,建成石头城等市级党建示范点13处。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新核定村(社区)工作事项73项,村居制度“摘牌减负”摘除牌子789块。
作为跨岛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和受益者,集美区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图为集美新城。砥砺奋进开新局,凝心聚力谱新篇。一年来,集美区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统领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和贯穿各项工作的鲜明...【详细】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洪海浪摄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并作重要讲话,为厦门发展指明方向。牢记嘱托,踔厉奋发。一年来,翔安区深学笃行、狠抓落实,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在科创...【详细】
过去一年,厦门同安深入贯彻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为笔,凭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驱动“制造”向“智造”转变,一座富有科技含量与产业韧性的发展高地加速崛起。一年来,同安以融合为桥,深挖人文底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