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提的意见真管用!”厦门市湖里区居民老陈笑着说。前段时间,他在“百姓金点子 幸‘湖’金钥匙”活动中提出小区绿化要增加夜间照明,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回应,新路灯不仅安装到位,还采用了节能灯具。这份变化,让他切身感受到了参与改革带来的温暖。
湖里区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无论是社区更新、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教育医疗保障,群众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意见,相关部门则快速响应、及时落实。从“点子”到“实事”,从“建议”到“改变”,一条条具体诉求汇聚成推动民生进步的力量。
改革不只是顶层设计,更在于细微之处见真章。湖里区在推进改革中,注重把群众意见融入制度安排,形成常态化机制。比如在小区治理中,居民议事会、协商会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居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改革的参与者、监督者和推动者。“以前觉得开会只是走过场,现在大家的意见能真正落到实处。”一位居民代表说。
这种参与式改革,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过去,社区健身设施分布不均,居民呼声强烈。经过多轮协商,区里不仅补齐了设施,还在选址和设计上充分尊重居民意见,真正实现了“因地制宜、因需而建”。现在,清晨和傍晚的健身广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成为社区最美的风景。
群众参与,还为公共治理注入了信任与合力。比如在校园食品安全改革中,湖里区邀请家长和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从食材采购到后厨管理,每个环节都有群众的“监督眼”。这一机制大大增强了改革的透明度,家长安心,孩子放心,学校也能集中精力提升办学质量。
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真正请进来,改革举措才能更精准、更贴心。干部思路因群众智慧而更接地气,群众诉求因制度创新而更快落实。改革的温度,不在于政策文件的厚度,而在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笑容与信赖。
在湖里,改革已成为一条双向奔赴的路。政府敞开怀抱倾听群众声音,群众主动建言共谋发展。正是这种彼此信任、共建共享的氛围,让改革有了温度、有了力度,也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未来,随着群众参与渠道的不断拓宽,更多生活中的“微心愿”将转化为“新变化”。在改革的道路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必将继续点亮城市的角落,温暖千家万户的心田。
10月30日,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以“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创新采用“1+4+N”的办展模式,打造1个文旅产业综合成果展,以及两岸文博IP授权...【详细】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4.92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高于福建省7.3个百分点、高于厦门市5.7个百分点,居于厦门市首位;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632.4...【详细】
商务部等5部门印发《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商业体系中集成应用;交通运输部宣布“十五五”期间将落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六大创新工程……连日来,围绕“人工智能+”,各部门密集施策。10月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