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厦门网 » 要 闻 » 热点 » 正文

央媒持续聚焦!厦门这些地方被关注!

2025-10-30 09:28:16 来源:厦门日报

10月29日

2025年第四季度“央媒话厦门”采访团

走进海沧区、思明区、翔安区

解码高质量发展路径

描绘智慧民生新图景

29日,2025年第四季度“央媒话厦门”采访团先后调研采访海沧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嘉禾良库文创园,翔安区欧厝社区、荻花洲,聚焦厦门在托育服务普惠创新、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及滨海文旅融合等领域的突破性实践,解码厦门以“创新驱动发展、民生凝聚温度、文化厚植底蕴、智慧引领未来”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落地实践,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提供鲜活注脚。

聚焦托育

海沧创新探路育新

上午,阳光和煦,采访团来到海沧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只见孩子们正在大型户外器械上快乐玩耍。这些设施别具匠心,将海沧大桥、厦门双子塔与台北101大厦等地标元素融入滑梯、索道之中。厦门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海沧综合实践示范园园长林文婉告诉大家,正如这些设施一样,两岸融合正是中心的一大特色。

在林文婉的引导下,采访团观摩了台湾育儿专家庄筑涵带来的带教课堂。“台湾在幼儿托育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希望通过托育服务中心这样的平台,促进两岸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庄筑涵说,自己全程参与了从前期模块架构到如今的定时培训,亲身感受到厦门托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引入台湾托育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依托台湾保育教育相关教程及教玩具进行融合创新,我们旨在打造可复制的两岸托育服务示范单元,成为福建探索海峡两岸托育融合发展新路的第一站。”厦门市卫健委副主任陈粮介绍,海沧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全省首个建成运营的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采取“一园两制”运营模式,承担着厦门市托育课程体系研发、托育人才培训、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和两岸融合实践园等重点项目。目前,厦门托位数超2.5万个,未来将持续建立更多元化的托育服务体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总站记者马宁说,海沧充分发挥对台地缘优势,引入台湾托育理念,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打造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是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尝试,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值得关注的亮点。

服务暖“新”

思明“梧嘉六能”有特色

午后时分,在嘉禾良库文创园里,外卖骑手吕良海送完午间高峰订单,熟门熟路地拐进思明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新邻驿站——充电、喝茶、吃饭,一切从容自在。“这里就像个‘临时小家’,歇一歇再出发,心里踏实。”

上午,采访团来到嘉禾良库文创园,这里吸引了美团、饿了么、朴朴等平台骑手高频次驻点配送,日均订单量达6000单。“思明区坚持以新就业群体职业生涯全周期需求为导向,以嘉禾良库文创园为核心,开展‘育嘉禾·启新程’专项行动,打造集权益保障、职业发展、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梧嘉六能’(能歇脚、能调解、能求职、能提升、能学法、能保障)全周期服务生态圈。”思明区梧村街道文灶社区党委书记林小兰介绍,“我们因地制宜在园区内布置了8类超40项服务设施,助力新业态劳动者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园区还引入2所爱心酒店(公寓),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新’特惠房,并发动邻近2家社区食堂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就餐优惠。”

“我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近50万人。”厦门市人社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吴目国表示,我们从新就业人群最关切的“吃住行”问题入手,聚焦他们的“急难愁盼”,初步形成了具有厦门特色的权益保障工作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梁晓蕾感慨道:“看到厦门在市区这么好的地段开辟出这么多空间,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我深受触动,这座城市所展现的人文关怀,令人感动。”

智治焕新

非遗侨韵共传承

漫步翔安区金海街道欧厝社区,旧房改造的巧思处处可见,采访团不由放慢脚步。80后社区党委书记张晖杭手持麦克风,化身“解说员”。在“欧厝大管家”智慧物业服务中心,他轻点屏幕演示社区5A智慧城中村管理平台的运作——从垃圾分类实时监控到平安岸线智能预警,科技赋能让城中村治理如臂使指。“过去道路尘土飞扬、垃圾堆积、牡蛎壳挂树、车辆乱停是常态,现在通过‘四统’模式改造后,宅基地“上楼”,居民住上高楼,智慧平台一屏统管,连海蛎壳都成了工艺品原料!”他笑着说,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城中村的“烟火气”与“科技感”在此交融。

转过街角,一座两层红砖木梁建筑映入眼帘——“鱼粥咖啡”店内,采访团受邀品尝特色饮品。“1966年的老校舍竟能如此有韵味!”记者们感叹。这座改造后的网红空间,既保留闽南红砖厝的古朴,又以现代简约桌椅和文艺摆件焕发新生。不远处,华侨门球场边,“女英排”代表王治被记者围住,她热情介绍志愿者与台青携手推动社区治理的故事。

村史馆内,修缮一新的翘角屋檐下,年轻记者举着手机拍摄天井——透过雕花窗棂,背景竟是现代高楼。“这种对比太震撼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梁晓蕾感慨。一年前她曾到访,如今再见,广场成网红打卡点,咖啡馆客流不断,村民笑称“人流就是金流”。见过鱼灯、侨批、老物件后,中国新闻社记者拉着张晖杭追问社区侨乡文化及变化,张晖杭指着墙上老照片:“归侨带回南洋风情,我们用文创让它们活起来。”

不远处,瑞凤学馆传来悦耳南音。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卓圣翔横抱琵琶,正与弟子罗纯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一道教居民吟唱《静夜思》。琵琶声与歌声交织,风铃轻响。“哇!这是首位台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记者低声惊叹,镜头聚焦——卓圣翔微笑颔首,指尖轻拨琴弦。这座见证渔村变迁的学馆,如今成了两岸文化交融的“活态课堂”。

站在具有闽台风情的望金街上,欧厝社区营造师、海鸥台青志愿服务队队长庞雷腾激动地说:“欧厝像我们的家乡,我们在这里有归属感!”欧厝的蜕变,正如海峡潮声,正谱写着两岸融合的新乐章。

欧厝社区以智慧治理和非遗传承为双翼,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还增强了文化影响力,展示了厦门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新形象上的久久为功。

多元融合

绘就滨海文旅新画卷

橙红色夕阳缓缓下沉,金色光芒温柔倾洒于荻花洲。驿站广场热闹非凡,非遗文化与旅游的盛宴精彩开启。市集摊点琳琅满目,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扑面而来。拍胸舞、车鼓弄、答嘴鼓等非遗项目轮番登场,引得游客纷纷驻足。

金缮、春仔花、剪瓷雕、台湾风狮爷等非遗摊点备受关注。厦门市级金缮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吴艺明展示着金缮修复技艺,令记者们惊叹;翔安区春仔花非遗传承人洪晓瑜热情介绍制作工艺,一朵朵精致春仔花在她手中绽放。

离开热闹的驿站广场,落日营地又是另一番惬意景象。翔安区文旅局局长吴善营分享着荻花洲文旅发展的思路与规划。“翔安大桥等交通设施的贯通,打通了城乡连接的‘血脉’,这里从滩涂变成人气爆棚的网红景点。”他说,荻花洲联动奥体中心,紧跟“体育赛事”“演唱会”热点塑造专属 IP。明星开唱时,这里成为歌迷的欢乐海洋,区域热度急剧飙升。

此外,荻花洲积极打造“荻花洲落日音乐会”“乐动厦门·闽韵翔安”浏江古渡文化演出等品牌活动,还承办市区级迎新春、老年人健步行等数十场活动,以丰富文旅活动维持高人气。

荻花洲原是刘五店行政村滨海芦荻滩,如今已成为厦门新地标白鹭体育场临海的璀璨明珠。2024 年 7 月,翔安文旅结合“古渡码头”印记,借龚显曾诗句赋予其诗意之名。它由“沙滩、一带一廊、浪漫线”组成,岸线长 2.8 公里,由翔发集团下属翔发地产公司实行运营、安保、管养一体化管理。厦门翔发地产有限公司文旅事业部经理胡惠敏透露,一年来,荻花洲通过“文化赋能、文艺赋美、产业赋活”,热度不断攀升,跻身厦门人文景观榜单。自 2024 年10月1日开放,累计接待游客超 180万人次。

发展上,荻花洲保留“浏江古渡”印记,结合特色元素打造网红打卡点,注册“荻花洲”系列商标,塑造独特文旅 IP。同时,完善配套服务,新增多元消费场景,进行统一视觉化品牌升级。荻花洲正以多元融合模式,绘就绚丽滨海文旅新画卷,成为厦门文旅产业的耀眼明星,吸引着众人前来探寻其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举行

10月30日,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以“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创新采用“1+4+N”的办展模式,打造1个文旅产业综合成果展,以及两岸文博IP授权...【详细】

东南网会议2025/10/31

厦门火炬高新区向新向智做厚科创家底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4.92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高于福建省7.3个百分点、高于厦门市5.7个百分点,居于厦门市首位;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632.4...【详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厦门2025/10/31

圆满收官!厦门这场研学活动,架起了中医药文化的跨洋桥梁

10月26日至27日,作为“青囊探闽”国际青年福建中医药文化研习营的核心篇章,来自美国、西班牙、斯洛伐克、新西兰等国的青年学子奔赴厦门,在鼓浪屿的悠扬琴韵与青礁慈济宫的醇厚药香交织中,为这场跨越山海的中医药文化探索之...【详细】

福建卫生报活动2025/10/30